刘柏林,今年50岁,原本在外地当公交司机, 2010年母亲去世回到南充后,萌生了重拾锄头、种植生态大米的念头,凭借对土地的一腔热情,回到了老家黄金乡,走上了开垦田地,种植绿色生态大米的奋斗之路。
刘柏林的水稻基地 知道刘柏林和他的柏湾水稻种植合作社,是听说他的水稻按照比有机种植还严格的水田管理,杜绝化肥农药,靠改良土壤和最原始的方式生态种植水稻。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固守这种效率低、成本高的传统方式?
带着疑问,小编驱车前往合作社的负责人刘柏林的水稻基地。刘柏林的水稻基地位于顺庆区黄金乡滥泥湾村,从市区出发开车40多分钟就能到达。到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泥巴老房,门口的水泥坝上,刘柏林的老父亲正在晾晒刚刚收割的水稻。刘柏林不在家,一早去了田里抢收稻谷。
刘柏林家的老宅,现在一家人暂居在这里
我们惊诧于老房的破旧,与老父亲一番交流得知,原来这幢老房子是刘家的祖屋,为了方便照看田地,一家人长期居住于此。这些年,刘柏林的生态水稻年年亏损,不仅用尽了全家积蓄,他甚至卖掉了城里的房子,用来投资农业。
刘柏林的老父亲正在门口晾晒稻谷 “他媳妇不理解,也离婚了。”老父亲告诉我们,“我们都拉不回这头这犟牛,他一门心思做这个。没钱请人,现在只有找家里的亲戚来帮把手。”
趁着天气晴好,刘柏林正在抢收稻谷 告别老父亲,我们找到了正在田里挥洒汗水的刘柏林。烈日下,刘柏林驾着久保田的收割机往返田间,顷刻间金黄的水稻就被收割完毕。收割机上的刘柏林动作纯熟潇洒,像极了驰骋天地的大侠。 “你们能相信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么?”2010年,刘柏林承包了滥泥湾村深处的几百亩土地,沟深地狭,周围几里都没有人烟,进沟没有一条能通车的乡村公路,而他承包的土地更是长满杂草。困苦的条件下,想把荒山变成绿谷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
卸载收割好的稻谷
治理荒山要先修路。刘柏林戴着草帽、背着水壶,肩扛镢头和铁锹,独自走进深沟。针对地形和地貌,他规划了道路线型,先平整出一条机耕道,机器能进沟后,他就每天开着拖拉机推倒杂树,修整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