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 余培发
(2023年5月27日于河南郑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于确保长江生态安全、保护流域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同意四川省嘉陵江流域(包括南充、广安、广元、绵阳、遂宁、德阳六市)等45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
在嘉陵江流经四川的六个地级市中,南充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河段最长、风光最美,最具有代表性。选择南充段为案例来研究嘉陵江流域如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可以为其他地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一、已取得的可喜成效
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南充市四大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部署任务,听取各方意见和工作汇报,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市级各相关部门和县级党委、政府积极支持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已取得三大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空气质量不断提升
通过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与广元、广安等地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治、跨境流域联合治理、环境执法联合演练等深度合作,推动区域共治共享,南充空气质量不断得以提升,主要指标稳定向好。
二是流域环境大大改善
通过集中力量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个专项行动和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四个综合治理行动,大大优化了水流域环境。全市9个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各类大中型水库水质稳定达标。荆溪河、西河等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由污水横流、鱼虾难觅向碧水绕城、鱼翔浅底的转变。
三是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通过大力实施一般宜林地造林绿化、生态脆弱地造林绿化和嘉陵江流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南充市城郊防护林网建设等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大规模实施“绿化南充行动”,统筹推进绿色山川、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家园建设,坚持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让绿色成为了南充最靓丽的底色。在大街小巷、嘉陵江边,随处都是满目青翠、绿树成荫,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为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作法
一是强化领导制定方案
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充市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任务,联合其他五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南充市推进建设嘉陵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方案》。
二是确定绿色发展目标
《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三五”时期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明确了具体指标,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 %。纳入国、省考核的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市辖三区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都明确了量化指标。
三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018年以来,全市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发展试点,逐步实现了企业、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多层次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和以西充有机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区。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四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立足南充实际,划定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探索构建了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分区定位、指标和空间约束为指导,统筹城镇、农业、生态各类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五是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
2017年4月,南充市率先在四川省全面推行了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工作体系。
六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2018年3月,南充市人大常委会高质量起草了《南充市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对建立生态植被补偿机制、划定生态红线、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等进行严格规定,得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高度认可。
七是共促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
2019年7月17日,六届南充市政协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推进情况开展了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到会通报情况并听取了协商意见建议。会后,中共政协南充市委员会党组向中共南充市委报送了《关于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协商意见的报告》,有效助推了嘉陵江南充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八是打造沿江文旅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带
近几年来,全市打造了阆中构溪河及盘龙山、仪陇金松湖、顺庆上中坝、嘉陵黄金江岸等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景观22处,建设了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等嘉陵江生态走廊绿化造林示范点33个,建成了位于嘉陵区境内嘉陵江火花河岸的“印象嘉陵江·黄金江岸”城市会客厅。
九是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
2017年以来,南充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了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工作,强力推进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风险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医疗焚烧厂、采矿场、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等各类企业、场地、设施开展了全面排查。同时,实施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十是推进重点环保工程建设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求,从节能、节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技术产业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等11个方面,开展了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十一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市委、市政府针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专门成立了一线指挥部,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实行集中办公、日例会统筹部署、分小组推动落实,确保了反馈问题及时有效得以整改。
十二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2016年以来,全市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产权和用途管理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市内环境监管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了大气污染防治奖惩制度和企业排污许可制度。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供稿)